首頁 > 教育新聞 > 電子產品引入教學引爭議 專家:利大于弊
“不管你喜歡與否,電子產品將全面革新教育體系。”美國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喬治·盧卡斯一句話點破了互聯網技術為教育帶來的新機遇,而這也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
今年6月份,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通知(下文統稱《規劃》),明確指出信息化已成為國家戰略。教育信息化正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十三五”期間將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轉型。
但是,與任何新鮮事物艱難曲折的誕生過程一樣,教育信息化轉型也遇到很多問題。當下,孩子是否應該接觸電子產品,如何擺正孩子與電子產品之間的關系,成為困惑很多家長和老師的難題,也成為教育信息化轉型必須面臨的問題。
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電子產品讓教學更輕松
《規劃》指出,目前全國6000萬名師生已通過“網絡學習空間”,探索網絡條件下的新型教學、學習與教研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電子產品成為新型教學模式的重要載體和實現教育信息轉型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子產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從最初借助復讀機、隨身聽、電子詞典等學口語、練聽力、記單詞,到如今通過電腦、iPad、手機等聽名師講課、作業答疑、與老外對話、與同學互動等,電子產品讓學習方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學習效率 越來越高,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筆者在走訪中也發現,很多公立學校,已經借助電子產品,實現了智能化的網絡作業。比如,在北京的一些學校,老師、 學生和家長借助電子產品,通過一款軟件,進行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檢查作業,并及時溝通,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另外,該軟件還可以利用大數據 和智能算法,分析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來的薄弱知識點,定向推送學習內容和測試題目。在采訪中,一位家長告訴筆者,孩子通過此軟件,完成作業一般需要15 分鐘左右,網站還有護眼提醒功能,孩子的作業時長、學習報告家長也能同步了解。另外,這款軟件有PC端也有APP端,在電腦和手機上都可以操作,非常方便,孩子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既減輕了老師的教學負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能推進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成功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兒童使用電子產品
關鍵是要把握“度”
作為未成年人,在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借學習之名玩游戲、近視、不愛運動等等,這引發很多家長的擔憂。有些家長甚至斷然阻止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將孩子與電子產品完全隔離。專家表示,這種非常極端的做法,弊大于利。
實際上,電子產品并不是以上諸多問題的罪魁禍首,以近視為例,臺灣兒科聯盟調查分析指出,孩子的近視并非單純是電子產品惹的禍,長時間、過度地使用才是對孩子視網膜最大的傷害。
而早在2012年,臺灣兒童聯盟就指出,在觀看電子產品的時候,家長有效的陪伴、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和妥善的時間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陷入電子產品成癮的危機中。
無獨有偶,在美國兒科學會本月舉行的全國會議上,與會專家表示6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應由孩子和家長一同商定,但也應有節制,家長還應當跟孩子講清楚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
可見,在電子產品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一部分的時候,家長、老師,及社會各界都應該正視電子產品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積 極作用,將其作為學習和獲取資訊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必須遠離的“惡魔”。在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家長的陪同和引導至關重要,比如陪伴孩子在電腦上一起寫 作業,與孩子在手機上一起學英語,體驗一種新的學習方法等,從而養成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而這也與我們一貫提倡的父母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的教育理 念一脈相承。
教育專家表示,在面對電子產品以及其他教育工具時,最好的辦法是讓其成為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讓其在合適的范圍內,更有創意、更有效地發揮功效。正確看待電子產品的功能和價值,及時溝通、合理引導,才是正道。(楊輝)
原標題:電子產品引入教學引爭議 專家:利大于弊,疏勝于堵
(掃一掃,關注官方微信平臺) (掃一掃,下載官方APP,隨時隨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