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新聞 > 校園暴力為何屢禁不止? 群體暴力助肆無忌憚
別讓暴力烏云聚攏成團(民生觀)
知 庸
就不描述了吧。相信,那些時不時曝出的校園暴力視頻,您不會陌生。畫面讓人看著實在揪心:都還是孩子啊,怎么能下這么狠的手呢?
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沒有,視頻有一個共性:多為一群人凌辱一個人。單對單的,極為少見。多打一,輪流上,其余人圍觀嬉笑,交流心得,拍照留念。這個典型場景里頭,或許就藏著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的秘密。
群體暴力有降低心理成本的效應。本來,毆打一個人,多少心理會有負擔;可一旦融進小團體,責任仿佛由1變成了1/n了,攤薄了,就不怕了,肆無忌憚了;群體暴力有信心加成效應。勒龐的名著《烏合之眾》里提到,匯集成小團體,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力量變大了,瞅自己是巨人,看別人是螻蟻。更多惡意于是釋放;群體暴力還有圍觀激勵效應。帶觀眾不帶觀眾,施暴的存在感可不一樣。眾人仰慕、敬畏的眼光里,起哄的聲浪中,一種虛妄的榮耀油然而生。視頻上網,往往成為他們受到懲罰的開始,那為什么還要上傳?圖的就是在更大范圍內“抖威風”、刷存在感。
在事后,群體暴力還有一種持續傷害效應。就算首惡得到了懲治,協同者、圍觀者往往逃脫大懲,只有小戒,那么,這個施暴共同體依然存在于受害者的生活中,使受害者的心理壓力持續沉重,甚至會發生二次傷害。
怎么才能避免施暴走向抱團呢?
應當做好早期干預。當烏云尚未聚集時,要早發現,及早吹散,不使零星雪花變成山谷雪崩。個人沖突和組團打人,處理起來定性上要有別,特別是有勾結校外人員行為的,必須從重。
應該琢磨群體效應的正向加成。有位法學教授調研了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比如,當眾侮辱,必須當眾道歉,打掉惡行帶來的炫耀和威風;在避免人格侮辱的前提下,可以罰做校園義工,這也會增加施暴的心理成本。一旦侮辱發生,校方強力干預施暴者及家長修補與受害者的關系,直至真正和解。傷害發生,仿佛苗從土里硬拔出來,不做修補,簡單放回去不行。
達到犯罪程度的,是校園暴力這座冰山的山尖。怎么不讓小錯釀大,不讓沖突從輕微暴力上升至強暴力、重侮辱乃至侮辱競賽,關鍵就在于能否找到中止惡性激勵、抬高惡行成本的有效方法。
(掃一掃,關注同桌100官方微信平臺) (下載同桌100官方APP,隨時隨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