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视频官网_国产尤物精品视频_在线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首頁 > 魯教版 > 初三 > 語文 > 上學期 > 正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7課《懷疑與學問》

點贊 收藏 評價 測速
課堂提問

課程內容

《懷疑與學問》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研討與練習
一、本文由兩部分構成,它們是通過哪一句話聯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二、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引用了哪些名言,又舉了哪些具體事例?
三、下面也是一篇關于“懷疑與學問”的短文,閱讀后回答問題。
    讀書貴有疑。宋人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明人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書本,這是讀書一忌。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因此,要打破對書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讀書時大膽見疑。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無可非議的。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在讀《禹貢》一書時,對書中“岷山導江”的說法提出了疑問。后來,他通過實地考察,終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新結論,比史書上的傳統說法進了一步。
    疑能增進興趣。讀書如能以疑見讀,其味無窮。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生對讀書始終興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總是帶著疑問讀書。
    疑,常常是獲得真知的先導,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著名科學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懷疑不能見真理”。這句話頗為深刻。一般說來,大膽見疑與科學釋疑往往是連在一起的,問題是在懷疑中提出的,又必然會在深入研究中解決,而問題的解決,便是獲得真知灼見的開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之所以能在數學領域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優異成果,正是由于他對書本上現成的公式、定理和結論,能夠大膽見疑、科學釋疑。他攀登數學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讀書貴有疑,可貴之處,就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敢于大膽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讀書有疑,并非是不從客觀實際出發,違背科學原理的胡猜亂疑。要疑得正確,疑得有長進,還要善于疑。否則,當疑時不疑,不當疑時又亂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識和長進,還會把思想引上邪路,這決不是我們應取的治學態度。
1、本文的開頭,同課文的開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2、本文有哪兩層意思的論述是課文所沒有的?這些論述,你認為有沒有道理?
讀一讀,寫一寫
   虛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偽去妄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聯系我們 版權說明 幫助中心 在線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