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2)》
孟德爾完成了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研究之后,又產生了新的疑問:一對相對性狀的分離對其他相對性狀有沒有影響呢?觀察花園里的豌豆植株,他發現就子葉顏色和種子形狀來說,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黃色圓粒的,一種是綠色皺粒的。是不是決定子葉顏色的遺傳因子對決定種子形狀的遺傳因子有影響呢?黃色的豌豆一定是飽滿的、綠色的豌豆一定是皺縮的嗎?
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孟德爾用純種黃色圓粒豌豆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作親本進行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結出的種子(F1)都是黃色圓粒的。這表明黃色和圓粒都是顯性性狀,綠色和皺粒都是隱性性狀。
孟德爾又讓F1自交,在產生的F2中,出現了黃色圓粒和綠色皺粒,這當然是在意料之中的。奇怪的是,F2中還出現了親本所沒有的性狀組合——綠色圓粒和黃色皺粒。
孟德爾同樣對F2中不同的性狀類型進行了數量統計:在總共得到的556粒種子中,黃色圓粒、綠色圓粒、黃色皺粒和綠色皺粒的數量依次是315、108、101和32,它們的數量比接近于9:3:3:1。
孟德爾首先對每一對相對性狀單獨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每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都遵循了分離定律。
上述分析表明,無論是豌豆種子的形狀還是顏色,只看一對相對性狀,依然遵循分離定律。那么,將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一并考慮,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
假設豌豆的圓粒和皺粒分別由遺傳因子R、r控制,黃色和綠色分別由遺傳因子Y、y控制,這樣,純種黃色圓粒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的遺傳因子組成分別是YYRR和yyrr,它們產生的F1的遺傳因子組成是YrRr,表現為黃色圓粒。
孟德爾作出的解釋是:F1在產生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不同對的遺傳因子可以自由組合。這樣F1產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種:YR、Yr、yR、yr,它們之間的數量比為1:1:1:1.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雌雄配子的結合方式有16種;遺傳因子的組合形式有9種:YYRR、YYRr、YyRR、YrRr、YYrr、Yyrr、yyRR、yyRr、yyrr;性狀表現為4種: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它們之間的數量比是9:3:3:1。
對自由組合現象解釋的驗證
上述解釋是否正確呢?孟德爾又設計了測交實驗,讓雜種子一代(YyRr)與隱性純合子(yyrr)雜交。
請你根據孟德爾的解釋,推測測交實驗的結果。
孟德爾所做的測交實驗,無論是以F1作母本還是作父本,結果都符合預期的設想。
自由組合定律
孟德爾在他所研究的豌豆7對相對性狀中,任取兩對性狀進行雜交實驗,結果都是一樣的。這種情況在其他生物體上也常常看到。后人把這一遺傳規律稱為孟德爾第二定律,也叫做自由組合 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孟德爾實驗方法的啟示
在孟德爾之前,也有不少學者做過動物和植物的雜交實驗,但是都未能總結出遺傳的規律。為什么孟德爾能夠取得成功呢?
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再發現
1866年,孟德爾將研究結果整理成論文發表,遺憾的是,這一重要成果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一直沉寂了30多年 。1900年,三位科學家分別重新發現了孟德爾的工作。他們做了許多與孟德爾實驗相似的觀察,并且認識到孟德爾提出的理論的重要意義。
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一詞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做“基因 ”,并且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表現型指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如豌豆的高莖和矮莖;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叫做基因型,如高莖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莖豌豆的基因型是dd。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d。
隨著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再發現,基因的本質和作用原理成為遺傳學研究的中心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使人們對生物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生命活動的本質,并且為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的興起奠定了理論基礎。正是因為孟德爾的杰出貢獻,他后來被世人公認為“遺傳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