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文化與社會》
一、文化的內涵
1、文化的內涵
(1)從本質上看:“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從范圍上看: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準確把握文化的概念應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人是文化活動的主體,沒有人就沒有文化;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經濟和政治的。
第三,文化既指精神活動,也指精神產品。
第四,文化具有意識形態文化和非意識形態文化之分。意識形態文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非意識形態的文化一般沒有階級性,但有民族性和區域性。
注意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西雙版納植物王國屬于文化現象
注意: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誤區二:文化就是音樂、戲劇等藝術。
像音樂、戲劇等藝術屬于文化的范疇,但文化不只是藝術。它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
(3)正確理解文化的內涵
“文化”一詞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多義性,把握“文化”的含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廣義的“文化”是對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 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統稱,以用來區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區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人的活動。這種廣義的“文化”概念與“文明”的含義相近。例如:考古學中講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這種廣義的文化。
②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③我們這里所講的“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種廣義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種狹義的“文化”。
2、文化的特點
特點 | 理解 |
是一種精神現象 |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
是一種社會現象 |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多創造、為人所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
是一種文化素養 |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
離不開物質 | 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我們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觀察人們的社會行為,都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
誤區一: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
注意:文化素養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
誤區二: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注意: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但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
促進文化發展和繁榮,需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努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這是因為()
①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
②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③文化設施的優劣決定著人們文化素養的高低
④文化包括非意識形態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文化的形式:多種多樣
靜態:形式豐富多樣如(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產品))
動態:活動過程(生產、傳播、積累)
發展:文化現象無時不在
范圍: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比較:不同區域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廣東卷)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要大力發展各種文化
(1)文化是人創造的,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2)文化有進步與落后、先進與腐朽之分,只有先進、健康的文化,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則危害人的進步。
(3)我們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二、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具體表現:
①文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把人們引向歧途。文化素養的高低,影響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
②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從量的角度
【注意】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從質的角度)
注意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所以任何文化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能起到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起到阻礙作用。
誤區二: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唯一力量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辯題看到了文化的重要力量有一定的道理。
(2)不同的文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所以只有先進、健康的文化才會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3)文化是重要的力量,生產力、科技等也是重要的力量。所以,辯題中把文化說成是唯一力量是不對的。
三、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區別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謂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它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其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
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雙核UI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A、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B、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2)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有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與經濟、政治制度相互交融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①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②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③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老越突出。
注意:文化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識的勞動者,運用和掌握文化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構成文化生產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為主體的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二是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
注意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長劑。
注意: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為個人成長的催長劑。
誤區二: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注意: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但并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
(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①從國內看,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完善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
民族法制建設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民主建設除靠法律制度維系外,還要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人們內心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的力量來維持;法律和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是相互補充的、相輔相成的
②從國際上看,奉行霸權主義國家借助文化滲透方式,推動霸權主義,危及國家文化安全。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注意區分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交融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主要是指經濟、政治對文化具有決定作用,同時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經濟、政治在當今時代的顯著特點,主要是指文化與經濟、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再發豐富人們文化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D)
A、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B、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
C、文化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
D、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四、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
(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綜合國力:是一個主權國家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作。它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以及其賴以生存在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綜合國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
誤區: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文化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注意: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2、提高文化競爭力
(1)必要性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
(2)對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3)我國應如何應對:
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大力弘揚民族精神
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
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尚老師
男,中教中級職稱
重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學生,愛生活,愛他人,愛集體,愛國家,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