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尋覓社會的真諦》
最新考綱
考點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考點明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考點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考點明細: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考點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考點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考點明細:社會發展的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考點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1)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的關系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3)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與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性質不同,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4)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中,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歷史唯物主義既反對抹殺社會意識反作用的形而上學機械論,又反對把這種反作用加以夸大的歷史唯心主義。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1)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的相對的獨立性的主要表現
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優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最突出地表現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存在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誤點警示】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與“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混同社會意識的行對獨立表現為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具體反作用。不能把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與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混同。
理解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區別:(1)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則不是。(2)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于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聯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時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于騎自行車上班。自行車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被作為一種代步工具,騎自行車還能“騎”出健康,“騎”出個性和時尚。人們認為騎自行車上下班并不“丟份兒”,反而是體現車主夠年輕、夠健康、夠自信的時尚標簽。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D)
A、人們追求時尚的心理變化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推動作用
C、社會存在決定于社會意識
D、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
民諺“南人不夢駝,北人不夢象”說明了(A)
A、存在決定意識
B、意識反作用于存在
C、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變化
考點二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人類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考點三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
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冊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態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2、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警示】不能準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一定的經濟基礎是該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等三個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首要的,決定的部分。而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筑是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由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兩個部分組成。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上述觀點表明了(D)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④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1年山東。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通過刑法修正案(八),該修正案首次將飆車、醉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學道理是:C
A、生產關系應適應生產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決定立法實踐的變化
C、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D、社會意識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
考點四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
(1)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是現的。
(2)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及階級
(1)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開展、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②生產方式變革決定社會性質的變化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④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考點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概念
(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3)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 | 地位 | 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
基本內容 |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 |
群眾路線 | 地位 |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
基本內容 |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 |
意義 |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
根本觀點 | 有關人民群眾的觀點 | 有關領袖人物的觀點 | 有關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的客觀規律的觀點 | |
歷史唯物主義 |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 承認領袖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 人類社會是其自身的規律的,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規律 |
歷史唯物主義 |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 人民群眾不過是“氓民”“阿斗”,只能聽任“英雄人物”的擺布 | 認為個別英雄人物可以“指揮歷史前進”,決定人類命運 | 人類社會的發展沒有規律可循 |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牛老師
男,中教中級職稱
從教以來,潛心教學,在重視基礎教育的前提下,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