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巨大進步。尤其在東部沿海地區,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進程加快,一方面,大批鄉村人口涌向城鎮,使得原有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通過縣改市、鄉改鎮的途徑,新設了一大批市、鎮。這種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從人口遷移來看,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區和同一地區的不同時期,推力和拉力的具體內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結果也不一樣。
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作為一種影響極其深廣的社會現象,給人們不僅帶來了聚落形態的變化,還帶來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巨大變化,它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工業革命以后。從180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長了5倍多,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長了56倍,城市化浪潮一浪接著一浪。
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現在,盡管世界各國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們都處于城市化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上。發達國家大都進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階段,發展中國家則大部分處于初級階段和中期加速階段。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居住和經濟活動集聚的中心。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擴大,土地利用方式發生改變,環境也相應地受到了影響,使得地理環境各要素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但是,過快的城市化就會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聲等環境污染問題。
如何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起來,保護自然環境并不斷開拓城市自然景觀,已經成為城市化過程中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為此,人們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態的概念,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減少城市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觀盡可能地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王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認真的教學態度,生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容易接收所學知識,不會枯燥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