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第三單元表達·交流《志趣》
一、讀、學、說互動
●意趣之美還表現在志趣上,即所表現的志向、理想,美好、高遠、崇高,充滿了樂觀、昂揚、向上、自我犧牲的精神。
●古人說:“文以氣為主”,“行氣為文章的第一義”。“氣”,可以解釋為涵養、人格、風格、氣勢、思想境界等。有良好的思想情感操守的蘊蓄和貫注,是寫好志趣之文的前提。
●本單元的選文,不論是“書簡”“報告”“演說”還是“歌”“詩”,都是使氣率性之文,字里行間充溢著莊重、勇毅和崇高,文字后面蘊涵著真摯之情和浩然之氣。
讀了《獄中書簡》《絞刑架下的報告》《囚歌》……那深情、那坦蕩、那血性、那壯烈、那無畏,你感覺到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飛升了嗎?
●有的語言很樸素,甚至有點粗糙,但是仍不失崇高之美:
兄弟每自反省,自己好不好?所做皆大眾所要做的事嗎?自問無錯,所以是心安理得。兄弟常想,個人可受委屈;但大眾的事,應顧到大眾方面,非如個人可以隨便,所以在看守所內感想是什么?個人都不要緊,可犧牲,可拋棄一切,但不能出賣大眾,違反良心做事。個人盡可殺即殺,打即打,心中滿不在乎。
●這類詩文,貴在有思想的光彩,語言本真、天然,文字的推敲和修飾已顯得不很重要(雖然大多文字也很美),讀者也不會苛求。正義和良知挾著語言的氣勢,激越和崇高并不需要渲染和形容,平平常常的話語也能產生一種震撼力量。
●本單元均為崇高之文,但風格不同,有壯美,也有柔美。當然,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只要是真性情、高品位之文,不論哪一種風格,都能動人。這些情性、崇高之文,是作者內心修養、精神、品性的自然流露,不是人為的拔高。
●請同學們對本單元詩文的表現風格作一分類,在小組中談談自己的分法,說說自己更喜歡哪一類或哪一篇。
二、“至情至性”詩文朗誦會
●1935年,愛國記者戈公振逝世,鄒韜奮寫了一篇悼文,民主人士沈鈞儒讀罷激動不已,一氣寫下三首五絕,仍意猶未盡,再寫第四首,竟一連寫下了“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淚灑稿紙,語不成篇。
●冰心說她的“貢獻給母親在天之靈”的散文《南歸》,是不敢輕易翻看的。這篇從她的血淋淋的心中流出來的至情至性之作,一看就嗚咽不止。
●文學作品光有高尚真實的感情,還不一定有最強大的感染力,要寫出好的文章,還得把感情表現得很有特點,有不可重復的個性,要調動豐富的感覺和別致的話語。
牛虻就義,為什么個性鮮明?就是因為他面對死亡,不但毫不畏懼,反而對著行刑的官兵盡情揶揄挖苦。盧森堡所展示的又是另外一番天地。她作為女性,對于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現象都充滿了愛,她對著一只垂死的蝴蝶說話,為雷雨中夜鶯的鳴囀而感到沉醉。這些景物對于一般人來說,可能太平常,沒有感覺,可是對盧森堡這樣一個身陷囹圄的革命領袖來說,卻是十分神奇、珍貴的。如果有人說,她有一顆精致的心靈,你能不能具體說說,她的精致和牛虻、伏契克那樣的視死如歸、大氣磅礴,和林覺民那種壯懷激烈、柔腸百轉的兒女情長有什么不同?
●請同學們從課外書籍或刊物中,找尋一篇表達美好的情懷和思想的詩文:或豪邁,或婉約,或柔美,或壯美,或氣吞山河,或淺唱低吟,在班上聲情并茂地朗讀給大家聽,看誰讀得最富有感染力。
●寫劇本,分角色扮演。
本單元的選文在口頭交流方面是比較特殊的。在一般情況下,口頭交流的目的是尋求對話雙方的溝通,不但在觀點上相通,而且在感情上相通,一旦達到感同身受,話就好說了。但是,本單元的主要篇目,口頭交往的對象是不共戴天的敵人,對話雙方是不可能溝通的。
●在這種語境下,雙方的對話是不平等的,從身體上說,革命者是不自由的,但是,精神上,革命者卻完全自由。伏契克、牛虻并不指望和敵人有任何的和解,他們之所以說話,完全是為了給敵人以精神上的打擊,化軀體上的劣勢為精神上的優勢。
活動建議和要求
1、把伏契克和牛虻的故事改編為短劇,人人動筆,作為一次書面寫作活動。
2、選出優秀劇本,作為班上演出的藍本。
3、分角色扮演。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韓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市級重點中學語文教師,教學標兵,多次在省市級比賽中獲得獎項,輔導學生參加全國作文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