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優美的漢字》
一、漢字的起源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它是漢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在勞動中不斷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現在一般認為最古老的漢字是出現在公元前13—前11世紀商代的一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迄今為止甲骨片已發現10萬片以上,單字大約有4500個,其中已經認識的約占1/3。不過我國考古人員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出土的文物上,也發現了依照實物描繪出來的“象形字”,比甲骨文還要早一千多年。發掘半坡遺址時,發現了約6000年前半坡人創造的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這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國文字。“圖畫字”或“象形字”就是漢字最早的樣子。像“日、月、魚、鳥、馬、鹿、花、草”等許多文字都是對原物的描寫,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貌特征。
二、漢字的形體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于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階段起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一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應用在商代后期。象形程度較高,字形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仍然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線條化是指粗筆變細、方形圓形的團塊變為線條;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線條被拉平,不相連的線條連成了一筆。
3、大篆。大篆也叫籀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小篆。
4、小篆。小篆是春秋戰國晚期秦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后,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整勻稱,字形有所簡化,象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隸書。隸書產生于戰國晚期,西漢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形進一步簡化,書寫變得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較長的橫畫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
6、草書。草書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是難于辨認。
7、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后,行書逐漸演變為介于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楷書的“楷”是有規則的意思。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于平易圓轉,更便于書寫。
三、漢字的構成
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字和合體字之分。獨體字是以圖形為基礎發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體字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關于漢字的構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說,即認為漢字的構成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方法。現代學者認為,“六書”的前四種是構字方法,后兩種只不過是用字的方法。下面簡要介紹前四書構字的情況:
1、象形。依照事物的形狀構成漢字的字形,構成的字時象形字。如:日、月、子、鹿、井、網。
2、指事。在象形符號上加上指事性的形體或符號,構成的字是指事字。如:刃、寸、本、末、上、下。
3、會意。把兩個或多個意義相關的象形符號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字是會意字。如:休、牧、從、比、步、益。
4、形聲。用表義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合起來,構成的字是形聲字。如:草、室、泥、村、腐。形聲造字法的構字能力很強,因此漢字中形聲字所占的比例最大。
四、漢字文化
漢字由于有獨特的形體結構,因此除了記錄字的音和義以外,還保存造字時的文化信息,其中不乏當時的思想意識或觀念。如“囗”字,音wéi,古“圍”字,表示四周環繞的邊界或界域。《說文解字》中從“囗”的字有27個,都和“界域”有關。據此可以看出“囗”字曲折反映出來的防衛以求自安的意識。漢字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如漢字與年號、謚號、廟號,漢字與姓、氏、名、字,漢字與避諱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值得深入探討。
漢字和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書法和篆刻,為漢字插上了藝術的翅膀,使一個個平實的方塊字靈動起來。漢字各種書體的代表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來的,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楷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行書)、顏真卿的《多寶塔》(楷書)、懷素的《自敘帖》(草書)等。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范老師
女,中教高級職稱
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善于激勵、鼓舞每一位學生,多次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