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掌握蘇俄新經濟政策、蘇聯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蘇聯模式等基礎知識
2、理解二三十年代蘇聯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上的嚴重弊端
學習重點
新經濟政策、蘇聯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蘇聯模式
學習難點
正確評價蘇聯模式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領導人:列寧
3、時間: 1921年(蘇俄)
4、內容:①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②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納稅后的剩余產品農民可以自由買賣,實行自由貿易;
③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
④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5、作用:從蘇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新經濟政策“新”在將社會主義經濟同商品經濟、開放市場、自由貿易聯系起來。其實質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工農聯盟,逐步地、間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推進以發展生產力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建設。
蘇聯的成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逝世以后,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斗爭。1928開始,蘇聯開始在全國實行五年計劃經濟建設。重點:重工業。
二、蘇聯的工業化
1、提出(時間、人物):1925年 斯大林
2、時間:1926年起
3、措施:先后完成兩個五年計劃
①時間:1928—1937年
②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③成果:A、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 B、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4、評價:
蘇聯工業化的特點:蘇聯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
指令性計劃的優點: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
指令性計劃的缺點: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日益僵化。
三、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斯大林】
1、背景:1927底—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
2、目的: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3、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起
4、措施:①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 ②政府支持集體農莊建設,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 ③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5、弊端: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人豪情萬丈,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樣,就確立了斯大林的絕對威信,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
四、蘇聯模式
1、背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使蘇聯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確立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
3、內容:宣告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鏟除人剝削人的現象
4、意義:宣告了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
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勾罅帜J?
5、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6、評價: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現,有其歷史功績,也存在很多弊端。
積極作用:①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②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③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消極作用:后來成為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應該從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1、經驗: ①國家建設應有計劃的指導;
②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
2、教訓: ①政治上要防止權力高度集中和個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②經濟上要尊重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不應過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農輕重比例要協調發展;
③重視民生問題等。
3、啟示: ①政治上要健全民主與法制建設;
②經濟上要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③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④生產關系改革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⑤經濟發展模式要因時而變因國情而變,一切從實際出發。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熱愛教育,有多年教學經驗,講課風趣幽默,親和力強;條理清晰,重點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