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遣我們的想象》
在原始社會里,文字還沒有創造出來,卻先有了歌謠一類的東西。這也就是文藝。
文字創造出來以后,人就用它把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的一切記錄下來。一首歌謠,不但口頭唱,還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東西上(指使用紙和筆以前的時代而言)。這樣,文藝和文字就并了家。
后來紙和筆普遍地使用了,而且發明了印刷術。凡是需要記錄下來的東西,要多少份就可以有多少份。于是所謂文藝,從外表說,就是一篇稿子,一部書,就是許多文字的集合體。
當然,現在還有許多文盲在唱著未經文字記錄的歌謠,像原始社會里的人一樣。這些歌謠只要記錄下來,就是文字的集合體了。文藝的門類很多,不止歌謠一種。古今屬于各種門類的文藝,我們所接觸到的,可以說,沒有一種不是文字的集合體。
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說。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他把這些所見所感寫出來,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體的描寫,不作刻板的記載,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準備寫的不是普通的論說文、記敘文;他準備寫的是文藝。他動手寫,不但選擇那些最適當的文字,讓它們集合起來,還要審查那些寫了下來的文字,看有沒有應當修改或是增減的。總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現在就讀者的方面說。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或者印在紙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如果不識文字,那自然不必說了。即使識了文字,如果僅能按照字面解釋,也接觸不到作者的所見所感。王維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家認為佳句。如果單就字面解釋,大漠上一縷孤煙是筆直的,長河背后一輪落日是圓圓的,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假使起了風,煙不就曲折了嗎?落日固然是圓的,難道朝陽就不圓嗎?這樣地提問,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領會不到這兩句詩的意思。要領會這兩句詩,得睜開眼睛來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兒: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又是多么靜寂的境界啊!一個“直”,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成通體的一致。
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讀者也許是到過北方的,本來覺得北方的景物曠遠、荒涼、靜寂,使人悵然凝望。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宛如聽一個朋友說著自己也正要說的話,這是一種愉快。讀者也許不曾到過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樣的。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并且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一種愉快。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上面說的不過是一個例子。這并不是說所有文藝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圖畫,才能夠鑒賞。這一點必須弄清楚。
再來看另一些詩句。這是從高爾基的《海燕》里摘錄出來的。
白蒙蒙的海面上,風在收集著陰云。在陰云和海的中間,得意揚揚地掠過了海燕……
…………
海鷗在暴風雨前頭哼著,——哼著,在海面上竄著,愿意把自已對于暴風雨的恐懼藏到海底里去。
潛水鳥也在哼著——它們這些潛水鳥,夠不上享受生活的戰斗的快樂!轟擊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愚蠢的企鵝,畏縮地在崖岸底下躲藏著肥胖的身體……
只有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著白沫的海面上飛掠著。
…………
——暴風雨!暴風雨快要爆發了!
勇猛的海燕,在閃電中間,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揚揚地飛掠著,這勝利的預言者叫了:
——讓暴風雨來得厲害些吧!
如果單就字面解釋,這些詩句說了一些鳥兒在暴風雨之前各自不同的情況,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進一步追問:當暴風雨將要到來的時候,人憂懼著生產方面的損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障,不是更要感到不安嗎?為什么拋開了人不說,卻去說一些無關緊要的鳥兒?這樣地問著,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領會不到這首詩的意思。
要領會這首詩,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對翅膀來,而且展開這對翅膀,跟著海燕“在閃電中間,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揚揚地飛掠著”。這當兒,就仿佛看見了聚集的陰云、耀眼的閃電,以及洶涌的波浪,就仿佛聽見了震耳的雷聲、怒號的海嘯。同時仿佛體會到,一場暴風雨之后,天地將被洗刷得格外清明,那時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間飛翔,是一種無可比擬的舒適愉快。“暴風雨有什么可怕呢?迎上前去吧!教暴風雨快些來吧!讓格外清明的天地快些出現吧!”這樣的心情自然萌生出來了。回頭來看看海鴨、潛水鳥、企鵝那些東西,它們茍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風雨,無異于不愿看見格外清明的天地。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讓暴風雨來得厲害些吧!”
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才接觸到作者的意境。那意境是什么呢?就是不避“生活的戰斗”。唯有迎上前去,才夠得上“享受生活的戰斗的快樂”。讀者也許是海鷗、潛水鳥、企鵝似的人物,現在接觸到作者的意境,感到海燕的快樂,因而改取海燕的態度,這是一種受用。讀者也許本來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現在接觸到作者的意境,仿佛聽見同伴的高興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態度把握得更堅定,這也是一種受用。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領會作者的意境,就無從得到這種受用了。
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
2021年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 第16課《驅遣我們的想象》
一、單項選擇題。
1.下面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掠過(lüè) 油漆(xī) 茍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悵然(chàng)
C.鑒賞(jiàn) 驅遣(qiǎn) 橋堍(tù)
D.一縷(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2.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每對讀音都不同的一項是()
A.拘泥/泥土 興趣/即物起興 息事寧人/寧死不屈
B.驅遣/譴責 歌謠/閬苑瑤臺 相形見絀/咄咄逼人
C.和樂/唱和 記載/載歌載舞 恰如其分/棱角分明
D.契合/木楔 麻疹/暴殄天物 諄諄教誨/韜光養晦
3.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對于作家而言,粉絲易得,知音難覓。粉絲________,是為成名;知音________,是為寂寞。知音之可貴,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暢言所見。
A.雪中送炭 錦上添花 慧眼獨具 膽識過人
B.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獨具 膽識過人
C.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膽識過人 慧眼獨具
D.雪中送炭 錦上添花 膽識過人 慧眼獨具
4.下面有關課文內容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文藝就是歌謠一類的東西,它產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術出現之后,文藝就是許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圖畫,這樣就能鑒賞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們鑒賞文藝作品,必須要驅遣我們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藝作品的美,這是我們的最大目的。
二、填空題。
2.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1)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
(2)讀者也許本來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現在接觸到作者的意境,仿佛聽見同伴的高興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態度把握得更堅定﹐這也是一種受用。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領會作者的意境,就無從得到這種受用了。()
(3)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
(4)王維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家認為佳句。()
三、按要求做題。
1.閱讀語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題目。
①文化認同是個人認為自己歸屬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體的感覺,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②本質上說,文化認同是對某一文化的信仰、價值觀、道徳規范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認同。③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是國家向心力的動力和源泉,是維系整個民族、國家群體的精神支柱。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⑤如果沒有文化認同,就無法形成民族認同、國家認同,________無法形成文化自信。
(1)請提取第②句的主干,并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將下面的語句分別填在第④句的橫線上。(只填序號)
A.文化認同
B.國家認同
(3)第⑤句需補上一個恰當的關聯詞語,請將關聯詞語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②創新驅動發展,文化驅動創新。談及加快創新的話題,自然離不開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進、制度的變革。我以為,不可疏忽的還有文化的進步。創新的根基,還在全社會的創新觀念、創新心態和創新素養。
③如何培育社會的創造力?還得從教育抓起,從娃娃抓起。毋庸置疑,應試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講授,標準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說教,有意無意地在壓抑著孩子們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傳承知識,更在培養新人。天空多么遼闊,大地多么豐饒,兒童的天真爛漫、憧憬夢想,是多么陽光!獨立的人格力量,創新的人生志業,正是要在這一片廣闊和豐饒中發育、生長、成熟。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在同一個模式中的溫馴聽話,在同一種取向中的躡手躡腳。有專家直陳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扼殺掉,再要求他們把創新能力開發出來。所幸的是,在社會輿論的呼喚中,在用腳投票的倒逼中,中國教育開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輪教育改革,既要從教育公平正義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發展著力。
④社會是校園的鏡像。萬眾創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讓各種類型的人才脫穎而出;需要自由寬松的環境,讓各種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礪;需要體制變革的激勵,讓全社會每一個細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釋放。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顛覆性創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創客已登上創業舞臺,自由創造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能量必將進一步彰顯。
⑤創新的底蘊,還是全社會的素養,不僅指科學素養,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
⑥在發展和就業的倒逼中,我們習慣以實用主義衡量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傾斜于專業才干的培養。這也無可厚非。而改革和創新的導向,則另有更高的要求,著眼于每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終極關懷的啟迪。知識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寶貴的是素養。
⑦創新驅動發展,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只爭朝夕,快馬加鞭,還當登高望遠,固本培元。創新所向,不僅是科技進步,也不僅是經濟增長,它的深層價值,更在于發展方式的變革、民族精神的高揚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③段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請找出相應的論據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說創新需要一定的條件,請找出相關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創新是中華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脈,是推動社會快速發展的動力,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你認為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創新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理論證:“有專家直陳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扼殺掉,再要求他們把創新能力開發出來”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引用專家的話作為論據,論證了應試教育的危害。
舉例論證:“應試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講授,標準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說教,有意無意地在壓抑著孩子們的天性”列舉實例,論證了應試教育的弊端,論證了應該從教育創新的觀點。
(3)萬眾創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讓各種類型的人才脫穎而出;需要自由寬松的環境,讓各種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礪;需要體制變革的激勵,讓全社會每一個細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釋放.
(4)在生活中多動手多發現培養改變身邊小事物的創新精神;在思想上對陳舊的教條有創新精神;開拓視野,創新思想等。
走近作者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整體感知
閱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橋梁。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③就讀者的方面說,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④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綜合上述觀點,結合文題總結作者在全文中所表達的中心觀點。
欣賞文藝作品,要學著驅遣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從教28年,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市語文教學與研究科研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