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我們在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中,經常有與老師、同學看法不一致的情況,或者初中時讀過的文章,高中再度,又有了新的理解與體會。你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如果能用心總結閱讀經驗,探究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對文章鑒賞閱讀的規律就會有所認識,也就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一、名作重讀
相比擬還記得初中學過的魯迅散文《風箏》,就這篇作品的主題來說,因理解的角度不一樣,便可能產生不同的看法:如果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可能把作品的主題理解為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方法,或者理解為批判虐殺兒童天性的封建倫理道德,也可以理解為作品其實人們要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勇于自省;如果從親情的角度,則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用真摯動人的感情譜寫的一曲人情美的頌歌;也有人認為“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文章表現的是對青春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探求,等等。
其實文學鑒賞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基礎上的再創造,讀者會“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讀者,甚至同一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甚至由此創造出不同的文學形象,此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來名作重讀是件有趣的事。作品沒變,讀者還是你自己,但你的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思想境界和審美品位都發生了變化,這些因素也可能會改變你對作品的理解。
1.你還記得初中以來在語文課本中度過哪些文學名作嗎?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兩篇(部)重讀,看看你對它的主題有什么新的理解和發現,并探究一下自己的閱讀感受發生變化的原因。
2.在你讀過的文學名作中,有哪些人物形象(如諸葛亮、林沖、林黛玉、范進、孔乙己、葛朗臺……)讓你念念不忘?你還記得當初喜歡他們的理由嗎?請重新閱讀有關作品,說說你對這些人物形象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評價。
二、名文共賞
越是內涵豐富的作品,越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解讀。就拿魯迅的小說《藥》來說,有人讀后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篇諷刺庸醫害人的作品,中學生則被告知,這是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而文學教授則認為這篇小說意在揭示國民的劣根性,“引起療救的注意”。可見讀者的年齡、經歷、職業、學識修養、閱讀視野、關注重點等的不同,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正和魯迅在《<絳洞花主>小引》中評論《紅樓夢》時所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看來我們對于作品閱讀中“讀者反應”的多樣性應當持寬容的態度,這也有利于我們擺脫“應試式”的閱讀習慣,學會真正有興味的個性化的閱讀。
請在課本中或課外讀物的作品中選擇一兩篇精品,與他人同讀共賞。還可以通過走訪、信函、電子郵件等方式、了解不同年齡、職業和階層的人(如同學、老師、父母、工人、農民、大學生、學者等)對同一篇作品有哪些不一樣的理解,召開一個閱讀研討會,分析產生不同的原因。
三、續寫改編
續寫文學名作古今有之,如續寫《水滸》,續寫《紅樓夢》等。
把文學名作改編成其他藝術形式的現象也很常見。既然是改編,就會與原作情節有些出入。例如魯迅的小說《祝福》,夏衍將其改編成電影,添上了祥林嫂怒砍門檻的情節,表現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有人將其改編為越劇《祥林嫂》,結局變成祥林嫂在得不到人生答案的憂憤疑慮中倒地死去;有人將其改編為舞劇《魂》,讓祥林嫂魂入地獄,又回到人間,表現了人間比地府更殘酷的主題。
文學作品的續寫和改編是對原作的二度創作,表達了作者對原作主題、人物形象和藝術技巧的個性化理解。
1.從學過的課文中,選擇你熟悉的一篇小說(全文或情節片段),把它改編成課本劇、或者續寫。
2.從《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等小說中選取你熟悉的某個人物、場面或情節作為由頭,依照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生發開去,另寫一篇。
參考題目:“孔乙己之死”“祥林嫂改嫁”“話別”(把《荷花淀》中水生于妻子話別的情節改編成話劇)、“晴雯”(把《紅樓夢》中晴雯的故事獨立出來)、“好漢歌”(改寫《水滸傳》中某個人物的故事)。
【課外延伸】
在這次探究活動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文學接受的多樣性以及閱讀的個性化,不過也可能產生一些疑問:是否應該承認,一篇作品有一個相對確定的主題?閱讀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怎樣看待語文老師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講解?欣賞文學作品是靠理性分析,還是跟著感覺走?個性化閱讀有沒有價值?……請就其中一個或幾個問題,搜集材料,深入思考,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文學作品個性化閱讀的看法。
參考題目:“個性化閱讀之我見”“我看朦朧詩”“文學作品的多義性”“談閱讀‘跟著感覺走’”“尊重作者的原意”“經典作品何以不朽”。
【參考資料】
秦可卿之死(節選) 劉心武
王熙鳳被云板驚醒前,剛得一夢,夢中恍惚只見秦可卿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事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鳳姐聽了,恍惚問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可卿便囑:“趁今日之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于此……便有了罪,凡物可以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后日,終非長策!”鳳姐聽了,心胸大快,十分敬畏,也來不及細想,可卿哪兒來的如此見地。倘秦可卿真是一介小小營繕郎家從養生堂抱來養大的女子,出閣后得到了百年望族之愛,只過了那么幾年富貴日子,縱使聰明過人,也不可能有這般居高臨下的經驗教訓之談。個中緣由,極為隱秘。原來這一年多里,可卿生父多次遣人來與可卿秘密聯絡,佳音漸稀,兇兆頻出,所言及的侮事,此兩樁最為刺心;秦可卿游魂感于賈氏收留之恩,故蕩到鳳姐處,贈此良策。可卿之姊,早登仙界,居離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當了放春山遣香洞太虛幻境的警幻仙姑,專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可卿游魂蕩悠悠且去投奔其姊,雖說“宿孽總因情”,想起她的速死,究竟與賈元春為了一己的私利,催逼過甚有關,到底意難平,故又將元春獻媚取寵,即將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并加封賢德妃的天機,爽性泄露了一半,又敲敲打打地說:“這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可卿游魂一眼瞭望到賈元春“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蕩悠悠,把芳魂消耗”的黃泉終局,那并非是薨逝宮中,而是在一個“望家鄉,路遠山高”的地方,于“虎兕相逢”之時,其狀遠比自己的自縊凄慘,遂嘆息幾聲,自去飛升,不提。(選自《畫梁春盡落香塵——解讀<紅樓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版)
以上是作者對《紅樓夢》第13回部分內容的擴寫。作者根據自己對這部作品有關史料的考證,推測了書中金陵十二釵之一秦可卿的身世來歷,交代了原書后四十回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既尊重了原著又有自己的藝術創造。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劉老師
女,中教高級職稱
講課干凈利落,思路清晰,能在最短時間內總結一套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