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國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視。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確立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各級各類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了各種受教育機會。
2、過程
(1)拉開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軍管部門出面接管了舊教育
B、初步完成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義教育的轉變
C、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工作,把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作為重要的任務和工作
(2)制定方針
一是毛澤東:“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學校將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劉少奇從中國實際出發,倡導“兩種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學校教育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
三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確定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首要任務,同時加強小學教育和成人業余教育。大大促進民族地區的建設。
3、成果
(1)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新世紀劃分文盲的標志:
2001年,聯合國重新定義的新世紀的文盲標準為:第一類:不能讀書識字的人,這是傳統意義上的老文盲;第二類:不能識別現代社會符號的人;第三輪:不能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兩者被認為是“功能型文盲”
二、動亂中教育——曲折發展
1、原因:“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
2、概況:
(1)大躍進年月,各地不顧客觀條件大辦學校,同時大量增加學生的體力勞動,大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2)20世紀60年代初,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教育事業進行了調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破壞。知識分子上山下鄉,接受改造,高考廢除。
三、教育的復興
1、“文革”后教育措施
鄧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國前17年的教育工作,領導教育戰線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恢復教育秩序,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組織編寫新教材,倡導尊師重教。
2、改革開放后教育的發展
(1)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2)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促進了教育改革步伐。
3、迎接挑戰
(1)背景
20世紀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背景下,只有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培養大批人才,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迎接國際競爭的挑戰。
(2)措施
1)首先是基礎教育放在更重要的戰略地位
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推動農村義務教育,促進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
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加快課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接班人。
發展義務教育取得的成就及意義
成就:2001年1月1日,江澤民宣布: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
2)意義:有利于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改變中國的歷史命運。
3)存在的問題:
法規貫徹不力,法規體系不完備;
義務資金短缺;
地區發展不平衡;
學生(女生)輟學略高
推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
“十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4、高等教育曲折的發展歷程
(1)建國初,中國的高校改造和調整參照蘇聯,忽視中國實際情況
(2)1958年起,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不穩定發展的軌道
(3)1961年,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穩定發展的軌道
(4)“文革”期間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
(5)“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復,學校教育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
(6)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三個方面”的指導方針,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5、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
(1)大學數量不斷增加,資源配置、專業結構更趨合理;建立學位制度;設立博士后流動站、改革大學招生和分配制度;擴大辦學自主權;成人高等教育規模大;中外大學加強交流
(2)少數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長足發展
(3)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
(3)加大對西藏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
思考:
教育在當今科教興國中的作用
1、教育通過培養人才,來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的知識含量
2、教育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發掘勞動力的巨大智力資源
3、教育致力于培養民族的創新意識,增強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綜合國力
4、教育依賴社會各方面整體水平的提高,反過來,教育也可以促進科學技術形成規模,從而改善社會經濟結構,促進經濟效益的良性發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發型國家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
理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義
(1)中國的歷史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2)當代的國際國內形勢也決定這一點
國際上: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無論就其中哪一方面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具有基礎性的地位。
國內: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沉重的人口負擔還沒有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而勞動力的素質,提高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們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這一切都必須堅定不移的依靠教育來完成,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于老師
女,中教中級職稱
教學標兵。熱愛教育,講課生動形象, 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