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美蘇爭霸》
一、美蘇爭霸的原因:
根本原因:美蘇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矛盾加劇
重要原因:蘇聯實力的增強
歷史原因: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傳統
直接原因:赫魯曉夫對外擴張戰略與美國霸權政策相沖突
二、美蘇爭霸的經過(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美蘇對峙(50S中后期-60S初)
1、美蘇的爭霸政策
(1)美國:艾森豪威爾“軟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戰略”
(2)蘇聯與美國平起平坐,蘇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歷史縱橫】約翰.肯尼迪的“和平戰略”。分析其實質是什么?有何特點?
實質:是在實力地位基礎上靈活運用文武兩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
特點:(1)“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欖枝”;(2)在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口號下,對社會主義進行“和平演變”
總結:由此可見,與杜魯門的“遏制戰略”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同蘇聯全面對抗相比,肯尼迪的“和平戰略”強調運用和平戰爭的兩手策略,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主張同蘇聯既對抗又勾結。
2、爭霸政策變化原因:
(1)美國:實力相對削弱
(2)蘇聯:經濟恢復,軍事實力增強,加入爭霸行列
經濟:國民經濟發展迅速,與美差距縮小;
軍事:常規實力增強
核武器: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
緩和:1959.9赫魯曉夫首次訪美——戴維營精神
緊張:
(1)美國U-2飛機事件(1960.5)
影響:美蘇關系進入新的僵持時期
(2)柏林墻事件(1962.8)
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機后,東柏林地區居民不斷逃往西柏林
影響:導致柏林人民基本人權受到極大損害
(3)古巴導彈危機(1962)
背景:(1)1959.1卡斯特羅建立了古巴革命政權(2)蘇聯軍事援助古巴并建立導彈基地
結果:蘇聯被迫將導彈撤出古巴
(二)第二階段:從對峙走向緩和(60S初-70S末)
1、階段:第二階段:60年代初-70年代末
2、領導人:
蘇:勃列日涅夫
美:肯尼迪
3、戰略態勢:蘇攻美守,優勢在蘇
4、爭霸政策:
蘇:力爭軍事優勢的軍事戰略和麻痹西方的“緩和”戰略
美:戰略進攻轉入戰略收縮,實行尼克松主義
布什:“漸變”“合作”(多以“緩和”促蘇聯演變)
5、爭霸特點:總體趨向緩和
6、重大事件:
緩和:(1)1963、1968年先后簽訂(2)1972年兩國簽署第一階段(3)兩國首腦一系列互訪和會談(4)1973、1975年共同參加
緊張:(1)在亞非拉取得二十多個海軍基地的使用權(2)70S末,出兵阿富汗(蘇霸權主義的頂峰)
【延伸】尼克松主義
尼克松主義的主要內容:主張亞洲國家自己出來本身事務,自己對自己負責;承認國際戰略格局已發生變化,不再僅僅有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而是有美國、西歐、蘇聯、中國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
尼克松主義的實質是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加強歐洲戰略重點和中東地區,集中力量制止蘇聯擴張,爭取改變被動局面。
(三)第三階段
1、階段:第三階段:80年代-90年代初
2、領導人:
蘇:戈爾巴喬夫
美:里根、布什
3、戰略態勢:
美攻蘇守,蘇最終解體,優勢在美
4、爭霸政策:
蘇:“新思維”,實行全面收縮
美:里根主義:新“遏制”戰略,“以實力求和平”
布什:“漸變”“合作”(多以“緩和”促蘇聯演變)
5、爭霸特點:美國態度強硬,蘇聯全面收縮,最終“和平演變”
6、重大事件:
緩和:(1)從阿富汗撤軍(2)中蘇關系正常化(3)放松對東歐的控制(4)簽署反導等多個條約(5)雙方首腦互訪和會談
緊張:提出“星球大戰”計劃;
“和平演變”(更隱蔽的進攻方式)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常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關注孩子個體差異,重視知識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