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1911年19月10日的武昌起義之前
為中國出路嘗試各種實踐
第二階段:1911年武昌起義——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從建立民國到捍衛民主共和
第三階段: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性轉變
一、為中國出路嘗試各種實踐(1866——1911年19月10日的武昌起義之前)
1、出生及求學經歷:
1866年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
1886年在南華醫學校學習,后轉入香港西醫書院,1892年畢業。
2、從“醫人”到“醫國”
1)改良思想:
A、1889年,《至鄭藻如書》,試圖在家鄉試行鄉村改革——孫中山改良思想的初現(表現出了孫中山愛國的情懷和救世濟人的思想。)
B、1894年,《上李鴻章書》,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發展近代民族資本主義
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民主共和:上書失敗,認清清政府本質
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1894年11月 美國檀香山
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近代中國主張制度變革的兩大政治派別比較
1、維新派:
(1)代表:康有為
(2)階級屬性:資產階級
(3)方式:改良
(4)受啟國:日本
(5)政治目標:君主立憲制
(6)結果:失敗,但推動了思想解放
2、革命派:
(1)代表:孫中山
(2)階級屬性:資產階級
(3)方式:革命
(4)受啟國:美國
(5)政治目標:民主共和國
(6)結果: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但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
3、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1905年 同盟會 日本東京
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團體與政黨的區別
團體是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多組成的集體;
政黨是代表某個階級、階層或集體并為維護其利益、實現其政治主張而以執掌或參與政權為主要目標開展共同行動的政治組織。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三民主義的評價
積極性:
1)是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2)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
3)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局限性:
1)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
2)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反封建不徹底。(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4、反清的主要形式
組織革命團體和堅持武裝斗爭——軍隊建設:1906年,《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提出建立中華國民軍的方案——親赴歐美籌集經費——1910年到達舊金山,建立同盟會分會(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并未在國內,他不是起義的領導者。)
認識:
(1)從對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國——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2)革命指導思想形成
二、從建立民國到捍衛民主共和(第二階段:1911年武昌起義——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1、武昌起義:1911.10.10 建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1.1 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發展資本主義。
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政府
(1)政府人員組成:革命黨人掌權
(2)頒布的法令和措施: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辛亥革命的意義:
政治: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經濟: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社會風氣:使中國社會面貌發生重大改變,促進社會進步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孫中山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
孫中山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大都失敗的原因
主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局限性
政黨:革命黨組織渙散,缺乏凝聚力
綱領:三民主義的局限性
軍隊:利用軍閥打軍閥,沒有自己的武裝
群眾:脫離工農,缺乏群眾基礎
客觀: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相勾結,力量強大
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說明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4、《建國方略》:1917年--1919年
《建國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為總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啟發與喚醒全社會的民眾、開創未來社會建設新局面而撰寫的重要著作
《建國方略》: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
“知難行易”——三民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
認識:1、高中階段的我們可不必去爭論那種說法更有理,應重在分析孫中山提出“知難行易”說的出發點和目的。
2、孫中山強調主義、理論對革命運動的重要性。正由于此,孫中山創立了無疑是他那個時代最進步的思想。
5、認識:(1)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
(2)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屢敗屢戰。
三、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性轉變(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1、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同意改組國民黨
2、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意接受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
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
3、收回部分“關余”:1924年初
4、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
辦學特色: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意義:培養了大批政治、軍事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5、《北上宣言》1924.11
重申國民黨反帝、反軍閥的立場
6、北平病逝:1925.3.12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7、認識:
(1)超越黨派界限,與時俱進,實現人生跨越;
(2)促成國共首次合作,推動國民革命達高潮。
四、縱覽孫中山一生的奮斗歷程,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歸納“孫中山精神”)
1、反對列強侵略和軍閥割據,爭取國家統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國救民的革命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2、為振興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計個人安危,處處為民族、國家利益為重,鞠躬盡瘁的民族精神。
3、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
4、勇于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進取和斗爭精神。
歸納:孫中山一生的四次轉變
1、從“醫人”到“醫國”
2、從“改良”到“革命”
3、從“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
4、從“依賴帝國主義”到“反對帝國主義”
如何評價孫中山?
1、精神遺產:
(1)一生致力于反封建、反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2)為振興中華民族,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民族、國家利益為重的民族精神。
(3)勇于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進取和斗爭精神。
2、功績: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頒布《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成國共首次合作,推動國民革命走向高潮,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時亞洲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局限:在前期革命中體現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4、總評:是中國國民革命的先行者,對中國和世界革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20世紀中國站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人。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于老師
女,中教中級職稱
教學標兵。熱愛教育,講課生動形象, 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